两年前,编剧翁良平就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创作一部作品。他将目光投向了1949年那个新旧交替、波澜壮阔的一年。当时,在新中国刚解放的城市中,以上海为代表,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务和盗匪横行,城市秩序亟待维护。“旧的世界刚刚被打破,新的世界刚刚开始,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第一代人民公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故事成为了翁良平创作的源泉,这便有了电视剧《暗夜与黎明》。
《暗夜与黎明》海报
为了真实地还原第一代公安的故事,翁良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大量的资料,从老上海的各类文献,到上海公安博物馆所藏的珍贵素材,包括案件记录、车辆信息,以及如《战上海》《上海公安志》等相关书籍和上海解放初期的史料。他试图从这些丰富的资料中,勾勒出那个时代公安人员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翁良平自述,最大的挑战并非写作本身,而是前期的策划阶段。如何在谍战这一红海题材中,找到叙事主题、角度、方式的创新?他最终选择公安行业,是因为其中既有反特故事的惊险刺激,又有公安守护人民的理想情怀。但又要如何从历史题材中找到与当代观众的共情点?经过长时间的梳理和策划,他找到了林少白这样一个年轻人,从旧警察成长为新公安的故事,以及他重拾初心的核心价值,为剧本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暗夜与黎明》剧照
翁良平的创作涵盖了多部历史题材作品,在去年到今年先后播出的《问苍茫》《追风者》《暗夜与黎明》,都在播出后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和行业口碑。对于这类题材的创作,他认为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对人物的精心雕琢,对主题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都是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
在《暗夜与黎明》这个故事里,他坦言,最想传达的还是“初心和信仰”。在他看来,男主角林少白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重拾初心的故事:他要做这个城市的“铜墙铁壁”。另外,他坚定地认为:“有信仰的人,是无畏的;有信仰的人,做任何事心里是有根的;有信仰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难险阻,他是有幸福感的。”
《暗夜与黎明》剧照
【对话】
从旧警察到新公安,重拾初心
澎湃新闻:林少白是个比较特别的男主角,一上来是一个比较利己的,滑不留手的人物形象,尤其我觉得印象很深的是第一集一上来,他骑着自行车从人群中穿过,穿着警察制服,却没对街上打砸抢烧的行为做出任何阻止。这样的主角出场不多见。塑造这个人物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翁良平:成长型人物其实一直是比较有魅力的,也比较有张力。我们通过一部剧,通过1949年到1950年这一年的时间来见证林少白的成长。
上海解放前夕那种混乱的局面,林少白已经见怪不怪了。看到那些事,按照现在的民警来讲,肯定该上去阻止,但他作为那个时候的警察,连自己的命运都不知道会怎样,所以一开始他面对街上的混乱的局面,他没有阻止。而且解放前那个时候,警察会被老百姓叫做“狼皮狗”“黑皮狗”“狼狗”之类的,他们对警察的观感都是很差的。
陈哲远 饰 林少白
林少白本来是有初心的,他想做城市的“铜墙铁壁”,但后来经历了很多不公,很多对国民党上层和系统内的失望,他见多了,所以他觉得我做什么铜墙铁壁,豆腐渣还差不多。所以他在解放前夕,看到街上的混乱,他内心是难过的,但他知道整个环境坏掉了,他自己是无能为力的。
但解放后,他进入公安局,这一年的经历,他真的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新社会确实变化很大,他真心开始拥护这个政权,尤其老路告诉他,我们“背抵黑暗守护光明”,这让他觉得做这个城市的铜墙铁壁是有意义的,初心就逐步重拾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尊严。
澎湃新闻:从整个剧本构思到成型的阶段,创作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翁良平:这个剧本从2021年底开始,真正开始创作了之后是比较顺利的,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在前期的策划阶段。比方说到底写哪个行业?决定写公安,是因为它里面有反特,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守护人民的理想和情怀。那写公安从哪个角度去写?历史题材怎么跟观众共情?
我觉得这个梳理和策划花的时间是最长的,后来终于找到了林少白这样一个从旧警察在这一年里成为新公安的成长故事,以及他重拾初心的核心价值,写起来就比较快了。尤其是找到了路正阳和林少白这对搭档的核心人物关系,一个旧警察和一个新公安搭档,在各方面他们既迥异又互补,两个人联手去破获特务案件。
《暗夜与黎明》剧照
澎湃新闻:怎么看陈哲远在这部剧里的表现?
翁良平:我觉得陈哲远在这个戏里,成长进步是比较大的。他之前是偶像恋爱的剧演得比较多,这次饰演的林少白,他前期是个上海小开的形象,又跟三教九流熟悉,性格比较鬼马精灵,说实话,这种形象不太好演,演过了观众会觉得油腻,演得不到位,观众会觉得不够灵动。这里面的度是不太好拿捏的。他演得很到位,而且他越到后面越好,越来越进入这个角色。
而且他有一点很好,就是他演出了上海本地人的松弛感和安全感,他和那些老戏骨对戏,他不怵的,反而有林少白那种“我在这里生活很多年了”的自信和松弛,这一点还是挺难得的。
《暗夜与黎明》更强调强情节和剧情反转
澎湃新闻:去年年底到今年播出了三部你的历史题材作品,包括《问苍茫》《追风者》《暗夜与黎明》,聊聊这三部作品在创作上独特的亮点,以及你的一些创作思考?
翁良平:《问苍茫》是讲毛主席在1921-1927年的故事,当时和梁振华老师他们定下的主基调是:年轻的毛主席在那七年间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追风者》则是讲一个小人物,魏若来这个银行普通职员,找到自己人生信仰的故事。《暗夜与黎明》跟这两部不一样的地方,它是重拾初心和信仰。
《暗夜与黎明》剧照
当然,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成长和寻找的故事,但《暗夜与黎明》可能更加类型化,更强调强情节和剧情反转。
另外,这次试了一下多线叙事,除了以路正阳林少白为代表的公安人员,以及以郑兰亭、王力群、徐巍为代表的特务,这两条明暗对峙的线之外,还设置了以金昴昌为代表的黑白之间的灰度人物,也就是第三条线。所以这次也是想尝试一下多线叙事,最终如何达到一个目标的统一。
《暗夜与黎明》剧照
澎湃新闻:谍战题材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红海题材,这类题材如何创新?你觉得谍战题材在当下市场上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谍战对于观众来说,它最重要的吸引力是什么?
翁良平:确实,谍战题材创新是很难的。我个人看法,要创新的话,那么写谍战不能只写谍战,也就是说你写谍战不能只纠结于情节如何的反转,如何设置一个“扣”让观众猜不到,那些都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我觉得写谍战更多是要把主人公立住,更多要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选择,这是能跟观众共情的。从这方面可能才是一个创新的方向。
谍战剧一直是一个全民向的题材,看的人很多,有大量年龄稍长的观众其实不怎么上网,他就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他们对这类题材是比较喜欢的。有这样的吸引力,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谍战剧里的人物一般都处于危机之中,它天然带有紧张的强戏剧性,天然会让观众担心人物的命运。
聂远 饰 路正阳
长视频更容易让观众共情,而非仅提供爽感
澎湃新闻:你谈到谍战剧的强情节和紧张刺激,是最吸引观众的点。那现在短剧也是在靠它们的强情节、快节奏在夺走观众对长剧的注意力。你是怎么看待短剧的?
翁良平:现在短剧,尤其是抖音短视频的崛起,确实对于长视频是挑战。短视频节奏很快,中间基本不给过程。我发现现在的观众看影视剧,确实也希望节奏更快,不要拖沓。观众看的东西多了,你再用过去的思路讲一个故事,他一眼就能猜出后面的故事发展和结果,他肯定容易丧失耐心。
但我觉得长视频有它的优势,它能呈现人物的情绪、情感、成长,它更容易让观众共情,而非仅提供爽感。比方说像《人世间》,它就是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我的阿勒泰》其实节奏一点都不快,但它依然能抚慰观众的心灵。所以我觉得也不是说一味求快,不管是做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我们能不能跟观众的所思所想,跟观众的情绪找到共鸣,这个很重要。
澎湃新闻: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产品,但这几年市场越来越细分。你觉得剧集要如何打到最广泛的圈层,成为全民向作品?
翁良平:我觉得这个不太容易,将来我们这个行业,市场细分会做得越来越细。一个作品每个人都喜欢,每个年龄层都喜欢,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只能说尽量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而不可能说既要又要。我觉得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要,反而失去自己的特色。比如《边水往事》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把自己的美学做到极致,看的人照样很多。
你在某一个类型或者某一个方向上,做自己做得很好,做到极致,自然就会破圈,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去符合所有人的预期。这是我的看法。
上一篇 人红是非多...网友晒视频:赵明剑的父亲打了球迷一拳
下一篇 没有了